close
談到孩子的社會行為發展,或許有許多父母無法理解「何謂孩子的社會行為發展」,它指的是一個人從嬰兒出生至任何年齡階段的人,只要他過的是社會生活,就與社會生活產生密不可分的關係,也就必須隨時改變自己來符合社會環境的要求。

 
 
 
 

在嬰兒時期,是孩子的依附性社會行為階段,孩子會選擇特定的對象,且以特定對象為焦點,不易接受他人;即所謂我們常說的「孩子很黏人」,其行為的目的:是在尋求熟悉的安全感,所以孩子在害怕、疲倦或身體不適時,依附行為表現也就特別明顯。而社會依附的發展是嬰兒期社會與情緒發展的重點,然而安全的、被信賴的依附關係,有助於發展與家人建立依附關係,並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接受與母親或照顧者分離,願意接除了母親、照顧者之外的人、事、物,進而發展到獨立自主的社會行為。
  
而1~2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漸漸從依附關係到喜歡探索、好奇周圍的環境,他們還會有哪些可愛的社會發展表現呢?
針對某一件事有特別愛好的習慣,例如:會把東西塞到洞洞裡,且對細小事物敏
   感,例如:螞蟻、蟑螂、麵包屑、小紙片……等。
模仿身旁人的動作,尤其是父母,例如:親吻、擁抱雙親,並動手自己進食、用
   杯子喝水……等。
情緒上很明顯的易怒,也開始有「屬於自己」的概念,例如:自己穿脫衣服、自
   己穿鞋子、襪子……等。
發展平行遊戲的階段,不懂與人一起玩,呈現你玩你的玩具,我玩我的玩具;保
   持獨立遊戲的方式。
對身邊好奇的事物會拉著大人去看看,對環境的注意力很容易轉移,也對母親或
   照顧者的依賴性減少。
由於語言發展仍未能完全表達自己的需求,因此遇到挫折時,會以哭鬧方式來表
   達。但家長透過一字、一詞、一句來引導的語言,是孩子最重要的行為發展啟
   蒙。
  
其實,孩子與人互動模式都是透過模仿而來,雖然先天的特質具有影響,後天的環境影響亦不能忽視。然而有很多父母在不了解孩子發展之下,在毫無方向、目標、概念,就要擔負起教養的責任下,再加上爺爺奶奶疼愛孫子女的心態,讓孩子糊里糊塗的度過了1~2歲的啟發階段,甚至是學齡前的黃金歲月,以致於到了小學、國中……,孩子變得越來越難教養!父母失望之餘而放棄孩子的教養責任,事實上孩子是相當無辜的。孩子未來的發展如何,身為大人的我們要負起很大的職責。其實,「沒有一個孩子願意長大後,成為人見人厭的人」,而且,「父母給孩子最大的財富,就是給了他富有生命價值的概念,更能耐心引導他正確的人生方向。」雖然,受到大環境、社會價值觀偏差的影響,孩子的教養問題就成了我們我們當今家庭教育最要去改善的。以下提供有助於現階段幼兒社會行為發展的方法,與各位家長們相互學習,希望在教養孩子問題上,每一位父母可以越來越輕鬆,孩子也越來越有能力。


一、建立良好信賴的親子關係
  在孩子依附關係的階段,父母要多以柔和的聲調協助孩子理解我們的意思,並給予孩子身處的環境是安全的,親人隨時會在身邊,等孩子對環境已有某種信任的程度時,我們可以調整離開時間的長短或距離遠近,增加讓孩子獨自玩耍的機會。
  
孩子對陌生環境會產生焦慮不安,很直接的反應就是哭鬧、拒絕,但不能因此而放棄,一次、一次用語言、輕撫的動作和孩子說話,例如:寶寶不要怕,媽媽在這裡陪你,抱起孩子輕輕拍著孩子的背,
不斷和孩子說話,也是心靈的接觸,如此孩子視為可怕的環境或人,會慢慢藉由父母的引導學習著去接受它,如果孩子對於第一次接觸的陌生環境或人產生激烈反應時,千萬不可用強迫性的態度引導,應該以循序漸進的方法,較容易讓孩子在無壓力的狀況下來適應。


二、建立孩子內在秩序觀念

  家庭生活秩序、家具物品的擺置,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漸進的建立孩子的內在秩序觀念,進而漸漸養成習慣!例如:孩子的玩具、書籍、衣物要擺放在明確固定的地方,並引導孩子練習做歸類的工作,不要代替孩子做,剝奪孩子動手做的機會,建立自己的事要負責做好的觀念,從最簡單的動作來要求孩子,例如:丟垃圾,椅子、鞋子擺整齊,玩具收拾的工作,一開始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做,而堅持、持續就是養成孩子好習慣的重要關鍵,在引導的過程中適時肯定、鼓勵更能促進孩子願意做好指令下的工作。


三、學習禮貌性用詞、用語
  禮貌性用詞、用語是人與人第一類的接觸。因此,要建立孩子與人互動的良好語言習慣,父母或照顧者的身教、言教,甚至一舉一動成為孩子學習模仿內容。所以說,我們必須謹言慎行,才能給予孩子正面性的教育。


四、提供接觸外界的機會
  現今社會孩子生的少,相對的,孩子就缺乏同伴的學習,且又是生活在狹小的住宅空間,孩子的社會行為發展自然就較缺少多元性的刺激。因此,不妨多利用社區公園大環境,引導孩子多看看、多接觸除了家庭以外的世界。如果孩子長期關在家中,足不出戶,將會引起孩子對陌生環境的恐懼與不安,對陌生人更是排斥。那麼,公園的散步、嬉戲對孩子而言,有很大的啟發功能。孩子會由陌生→在一旁觀看→到學習參與活動,過程中要以漸進的模式鼓勵孩子,如此的練習工作,無非就是在推動孩子學習團體生活的起步。


五、父母是孩子學習的對象
  父母或照顧者是孩子社會行為發展學習模仿的啟蒙者,例如:父母的教養態度是溫和、有禮貌的模式,孩子就會依其模式發展,反之則會模仿負面態度,因為1~2歲的孩子最容易模仿別人,甚至可以說照單全收。因此,我們必須幫助孩子釐清、確認何種行為是正確的,何種行為是不被接受的。當下要很明確引導引導孩子行為的認知,孩子也會依照對每件事的認知來建構其心智,學習來自父母的引導下行為是非觀念,絕對不可以抱持著「孩子還小!哪會懂!長大就好了,就會了!」如此想法是大大的錯誤,因為孩子就是不懂,所以才需要一件事一件事幫著孩子釐清楚,但孩子要達到理解,需要更過多次的重複引導,才有可能發展成內在秩序的掌握。

  孩子目前處在似懂非懂的階段,我們可以透過肢體、語言的表達,讓孩子了解我們社會的一切,並請以愛心、耐心、循序漸進引導孩子,讓孩子從生活體驗中理解我們的社會。也別忘了多鼓勵孩子、擁抱孩子,這些是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精神糧食,也是他們生命動力的來源。

 

轉貼於網路文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黃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